资讯中心

Gathering industry trends, mastering real-time news, and quickly delivering to every customer.
 

以绿电为引擎,开启区域发展新篇章:ROD模式引领绿色变革

发布时间:2025-10-27

  当今,在绿色电力成本已具备显著竞争力趋势下,我们迎来了一个根本性转变契机——电力不应仅是发展的支撑,更应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杠杆。

  在此背景下,“以可再生能源为导向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为了解决中国陆上风电发展从“如何发出绿电”向“如何最大化绿电价值”转型的关键问题,能源基金会与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联合开展了《中国陆上风电开发利用创新模式研究与典型项目示范》研究。该报告近日在CWP2025乡村风电发展论坛亮相,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创新视角。

  从“发得出”到“用得好”,发展范式的战略升维

  历史上可再生能源发展习惯于“就发电论发电”的线性逻辑,主要遵循“项目导向”思维,核心关切在于如何将绿色电力开发出来、降低成本并远距离输送。

  然而,在“三北”等风光富集区,绿电成本已颇具优势,核心矛盾从“如何发出”转变为了“如何最大化其价值”。原有的“发电-外送”模式正面临外送通道建设滞后、输电成本高昂、中东南部地区开发受限等多重挑战。

  ROD模式,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破题思路。它标志着从“发电导向”到“产业导向”与“发展导向”的战略性转变——不再将绿色电力视为发展的终点,而是将其重新定义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与核心引擎。

  构建“能源-产业-社会”的协同生态

  ROD模式绝非单一的能源政策,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区域发展新范式。它以极具竞争力的绿色电力为基石,通过“源-网-荷-储”的深度耦合,构建一个自我强化、良性循环的协同生态系统。

  能源基础:通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并结合电化学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技术,构建稳定、清洁、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

  系统关键:依托智能电网、增量配网和专线直供等灵活接入方式,确保绿电安全、高效地输送至负荷中心。

  产业核心:吸引和培育高端载能产业(如电解铝、数据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绿氢制造、光伏硅材),将能源优势就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通过“直接电气化”与“间接电气化”(绿氢),驱动工业深度脱碳。

  价值闭环:最终形成“以绿电赋能产业,以产业激活区域”的发展路径,推动就业增长、财政增收与社会繁荣,实现能源红利在当地的全面转化。

  多个ROD模式案例在各地实践落地

  这一模式已不再是理论构想,而是在中国多个区域展开了前期实践。

  在新疆伊吾,丰富的风光资源正转化为算力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千P级智算中心因其低廉的电价,仅电费每年便可降低成本40%以上,使这片能源热土同时成为“数字绿洲”。

  在内蒙古霍林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火电、绿电与电解铝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煤电+绿电-铝”一体化模式。园区绿电弃风率趋近于零,低廉的绿色电力为铝产品带来了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在江西棉船岛,国家电投打造的“零碳岛”项目,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不仅解决了孤岛供电难题,更构建了“能源供给—民生改善—生态优化”的闭环体系,为内河岛屿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样板。

  面向未来,ROD模式的广泛推广还有赖于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协同创新。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长期绿电交易机制完善,ROD模式有望成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又一“中国方案”。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