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Gathering industry trends, mastering real-time news, and quickly delivering to every customer.
 

沙戈荒光伏直播活动圆满收官,鉴衡正式推出“沙漠光伏组件可靠性评估方案”

发布时间:2025-04-21

  光伏防沙治沙产业契合我国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的战略任务,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光伏行业的新增量。然而,作为新兴技术产业,现有光伏防沙治沙产业存在诸多挑战: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体系欠缺、产业模式待优化等。

  为助力行业更好地推进光伏治沙防沙工作,推进沙戈荒大基地建设,鉴衡认证中心(以下简称“鉴衡”)于4月15日在鉴衡上海分公司主办了一场“洞鉴”云直播--沙戈荒光伏专题活动。此次直播采用线上+线下对话模式,得到了5000多人点击观看,点赞超1.3w,在高端对话环节,在场嘉宾各抒己见,引得直播间人气爆棚。

  活动由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周罡主持,并邀请了华能清能院光伏技术部经理-蔺子甄博士、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寿图教授、以及晶澳中国区组件市场高级经理-李建暾、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研发经理-樊华龙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展开对话交流,对话围绕沙戈荒光伏现状与发展前景、业主最关心光伏治沙项目的哪些指标、组件制造商如何保障沙戈荒光伏组件的发电性能和可靠性、光伏治沙标准化挑战与突破路径等议题展开。

  现场,鉴衡太阳能事业部研发总监邵亚辉带来了《沙漠光伏组件的可靠性探讨》主题报告,围绕沙漠光伏显著优势与多重风险点展开报告分享。

  鉴衡在沙漠光伏应用场景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及研究,针对沙漠光伏风险点,鉴衡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沙漠光伏组件可靠性评估方案”,该方案隶属于“CGC领跑者+评测体系”,能够帮助业主开发商更好地开展沙漠光伏组件选型,为“沙戈荒”大基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评估方案涵盖了实际工况环境下的系列可靠性风险点,包括:高辐照度(高紫外)环境加严测试、高温加严测试、温度循环加严测试、砂粒侵蚀磨损测试等。

  不仅如此,鉴衡还在甘肃省武威市设有沙漠光伏户外实证基地,地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区域,面临的气象挑战有干旱、大风、沙尘暴、寒潮、霜冻、雷电、暴雨洪涝和冰雹等,可帮助全面评估检验沙漠光伏组件的长期可靠性。

  直播对话焦点

  对话环节围绕着沙戈荒光伏现状与发展前景、业主最关心光伏治沙项目的哪些指标、组件制造商如何保障沙戈荒光伏组件的发电性能和可靠性、光伏治沙标准化挑战与突破路径等议题展开。

  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蔺子甄博士强调,把光伏治沙纳入国家防沙治沙战略,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能源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华能在流动沙漠、固定半固定沙丘等典型地貌建设光伏大基地时发现,典型沙戈荒地区严重缺乏成套的光伏治沙技术体系。

  蔺博士指出,作为华能直属科研机构,华能清能院在光伏治沙项目研究与推进中,重点关注光伏电站长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从安全角度看,沙漠光伏电站长期受风沙侵蚀等地质灾害威胁。尤其在流动沙漠地区,智能运维难度极大,沙埋风险高,严重影响电站系统稳定与安全,这对电站设计、运维及适配沙漠环境的光伏产品前端制造工艺,都提出了更高专业要求。在经济性方面,他表示,要充分发挥光伏的高效发电效能,挖掘常规光伏治沙举措的经济潜力。具体来说,要遵循国家政策,推动治沙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光伏板下种植、板间种植和外围固沙等环节,研发植物纤维材料、外围阻沙固沙功能性材料等低成本新材料,并开展综合实证测试,构建契合沙戈荒大基地需求的“立体生态模式”。

  针对光伏治沙领域标准空白、体系未建的现状,蔺博士称,标准制定离不开大量精准实测数据与科学实测方法。但当前数据主要靠光伏基建后的实地勘查和实验测试获取,这种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局限。为此,蔺博士通过“洞鉴” 直播平台呼吁,能源及生态领域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生态治理单位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协同合作,合理共享研究成果与数据,跨行业、跨领域构建统一的光伏治沙行业标准,提升我国在全球光伏治沙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最后他总结道,中国在光伏治沙这一交叉领域,无论是光伏领域还是荒漠化防治领域,其技术、产业规模在全球领先,光伏制造与应用居全球首位,塔甘沙漠治理案例是光伏与生态结合的壮举。他建议行业协会和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将光伏治沙融入全国生态治理;用户侧企业加强场景牵引,加大科研投入,攻关新能源与生态治理交叉领域关键技术,形成原创成果,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兰州理工大学李寿图教授在对话中说道,基于兰州理工大学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拥有扎实的力学研究基础,在光伏支架力学特性、典型治沙环境的光伏组件串级效应、光伏板下种植可行性、治沙环境下光伏板沙尘堆积与运动特性、外场实证、基于电力交易政策的光伏运维策略、风洞实验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李寿图教授举例,光伏支架在实际应用中布局受地形影响具有多样性,以普遍的固定式支架为例,其存在类似“飓风” 效果,他提议在标准制定中从整个空气动力学角度考虑支架的创新形式以及组件布置形式。其次,李教授肯定了实证工作的重要性,风洞实验虽有开展,但因风速或模型尺寸受限,与实际差距较大,所以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能否借鉴其他思路,针对光伏支架载荷特性,就实证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关系,依据相似定律制定一种换算规则,使其互补,更好服务于标准制定 。

  最后他积极呼吁,行业龙头企业要牵头建立更多实证基地,获取一手真实数据,这对光伏治沙研究,及了解大规模光伏铺设对气候、生态的影响有重要借鉴意义;他还从职业角度出发,希望光伏行业关注人才培养,从学生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角度为光伏产业输送人才。

  晶澳中国区组件市场高级经理李建暾在对话中详细阐述了公司在沙漠光伏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面对沙尘浓度高、昼夜温差大、抗风载荷要求高等严苛环境对组件可靠性的挑战,晶澳通过电池技术的提升、组件BOM的科学搭配以及加严及耐候性测试的验证等攻坚举措,成功打造出适应沙漠场景的全生命周期可靠组件解决方案,相关测试成绩得到鉴衡等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的认可。

  李建暾称:现阶段光伏组件、系统部件的实验室测试可验证光伏组件的耐磨性、抗老化性,评估其在极端条件下长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而促进推动材料与结构创新。其次,实证监测光伏板降温增湿效应,为板间植被配置和节水灌溉提供数据依据,起到微气候调节量化支撑的作用。再次,基于实证数据制定区域规范,为国家层面标准提供实践经验。最后,建立10 年以上实证监测网络(如气象、土壤、植被数据接入国家平台),为生态效益量化(碳汇计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政策补贴提供科学支撑。

  他在最后总结到,光伏治沙处于初级阶段,期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立体生态模式,并在实证基地和沙戈荒场景中推广,呼吁同行加快技术研发与迭代,让光伏产品更好适应沙戈荒及其他场景。

  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研发经理樊华龙在对话中表示,对于组件厂而言,加严测试与定制化开发是突破沙戈荒光伏难题的核心路径。面对沙戈荒地区极端大风、风沙侵蚀、沙尘附着、强紫外与温差等复杂严苛的自然环境,通威以“强载固基+抑尘增效+优材稳效+推新迭代”等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技术护城河,针对沙漠场景推出的TNC2.0产品,使用Poly tech技术,双面率能够做到 88%以上,对比常规80%双面率的一代TNC产品,发电量可以提高1%左右。通威还在内部开展反向降本工作,开发长寿命组件,提升组件可靠性。

  面对光伏治沙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的现状,他谈到,沙漠场景是中国光伏大量应用最早的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设计、施工,运行经验。虽然不成体系,但组件有一些质量控制的加严测试、补充测试,例如:高温与热应力测试、抗沙尘磨损测试、紫外线老化测试、冷凝与盐雾腐蚀测试、动态风载测试等。这些都可用于光伏治沙的相关标准测试序列。应将各类加严测试标准统筹,构建一套完整标准,且以保障产品可靠性为核心,进而确保光伏组件及部件的可靠性。

  他在最后总结中说到,沙漠光伏是多学科融合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从政策、技术到落地严格把关。通过政策、技术、金融、生态的多维协同,光伏治沙有望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的标杆解决方案,实现“绿电生产-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周罡总结道:尽管光伏治沙已开展多年应用实践,但标准规范处于急需填补阶段,产业生态发展模式仍需探索。在“双碳” 目标与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下,沙漠光伏已然成为我国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的新型战略领域。伴随规模扩大引发的系列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能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鉴衡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光伏检测认证的服务机构,对光伏新型应用场景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并及时投入研发力量开展相关检测验证工作。针对沙戈荒光伏推出的“沙漠光伏组件可靠性评估方案”,可助力行业更好地推进光伏治沙防沙工作,为 “沙戈荒” 大基地建设赋能,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极端环境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高质量发展。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