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地光伏论坛圆满收官,鉴衡与中电建贵阳院签署《光伏柔性支架认证实施规则》联合编制合作协议
近日,由中国投资协会培训中心、鉴衡主办,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协合新能源集团等十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2025)山地光伏投资建设论坛暨山地光伏电站设计与设备选型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召开。来自政府部门代表、行业组织专家、投资企业、设计院所、金融机构、制造厂商、科研机构等400余人参会。
山地光伏项目,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山地能源巨大开发潜力面前,复杂地貌、施工难度、高运维成本等成为制约山地光伏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次论坛着眼于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光伏建设经验和运营实践,探讨山地光伏电站建设与管理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国家制定行业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周罡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我国山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但面临地形、生态、产业融合等挑战,本次活动以“向山而行,向光而生” 为核心,通过跨领域研讨探索山地光伏 “高质量发展” 与 “负责任开发” 解决方案。
山地光伏复杂性远超平原电站,行业亟需建立更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机制,鉴衡愿以多年积淀的检测认证经验,提供从设备选型到电站验收、效能提升到风险管控的一站式技术支撑。他提出:
- 凝聚共识,共筑标准:推动山地光伏设计规范、设备适应性标准、生态修复指南等关键标准的完善,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 开放协作,突破瓶颈:联合攻克地形勘测数字化、智能施工装备、高海拔储能集成等技术难点,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 创新模式,激活价值:探索“光伏+生态修复+特色产业”的多维融合模式,让绿色能源真正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经济。
强强联合,柔性支架首个认证标准即将出台
鉴衡与中电建贵阳院签署《光伏柔性支架认证实施规则》联合编制合作协议
会上,鉴衡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光伏柔性支架认证实施规则》联合编制合作协议”重要签约仪式。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书记刘祥刚、副总工/所长张斌、创新专责高工范信凌,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周罡、解决方案总监陈磊、研发总监邵亚辉等共同出席启动签约仪式。
作为新能源检测认证领域的老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鉴衡主导或参与制定超50项国家/行业标准,在光伏组件、支架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数据库与工程验证经验,尤其在复杂环境下产品性能评估方面具备权威话语权。
中国电建贵阳院,作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商,在光伏EPC领域深耕十余年,参与建设了贵州、云南、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山地光伏标杆项目,其柔性支架技术达到了100m全球最大跨度,相关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10余个复杂地形光伏电站,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再到施工建造,最后运维监测的全建设过程技术经验,是行业内柔性支架开发与应用的“先行者”。
此次签约,双方将联合编制《光伏柔性支架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这一合作的启动,恰逢我国光伏产业向“高效、多元、适配”升级的关键节点,意义深远,标志着“标准制定”与“技术实践”的深度联动。
未来,鉴衡将以科学严谨的认证体系,为中国电建贵阳院的创新技术提供转化支撑;中国电建贵阳院则以工程实证经验,为规则编制注入“落地基因”。双方的合作,不仅能填补柔性支架认证标准的空白,更将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技术-认证-应用”全链条指引,加速推动柔性支架从“试点应用”迈向“规模化推广”,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陡峭地形、高海拔、极端天气
山地光伏组件面临多重可靠性挑战
会上,鉴衡太阳能事业部研发总监邵亚辉分享《山地条件下光伏组件的适应性研究》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山地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给光伏组件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运输安装带来组件隐裂、柔性支架适配性、热斑、防火、高紫外、大风载荷、冰雹及PID 等诸多风险。
- 陡峭山坡带来的运输安装与支架选型难题
运输安装:道路崎岖导致组件运输颠簸,极易引发内部隐裂;边框氧化膜磨损降低耐腐蚀性。
支架选型:柔性支架地形适应性强、成本低、施工快。但需频繁维护钢索,且抗风能力弱。固定支架结构稳固、维护需求低、寿命长。但需大规模土地平整破坏生态,成本较高。
- 高海拔带来的强紫外线与脉冲电压难题
紫外线考验:年均UV剂量超100kWh/m²,加速封装材料老化与电池片衰减(部分组件UV测试后衰减高达-3.80%),威胁安全与性能。
脉冲威胁:空气绝缘强度降低叠加雷电频发,高海拔项目(如5243m电站)需承受远超常规的绝缘电压测试(如30.90kV),组件通过率堪忧。
- 山区环境的遮挡顽疾:热斑与火灾隐患
热斑高温:草木、鸟粪、山体遮挡导致局部高温,室内测试显示热斑温度≥170℃占比超35%,峰值达210.01℃,严重损毁组件并影响发电。
防火:冬季干燥环境使组件表面落叶易燃,防火测试失效率高达28.12%,亟需组件自身具备阻燃特性。
- 山区气候的极端大风与冰雹冲击
大风:山地强阵风、湍流引发机械载荷,静态测试中单玻组件失效率(13.46%)显著高于双玻(4.69%)。阿勒泰地区不均匀载荷峰值超3647Pa,极大增加失效风险。
冰雹:天山、昆仑山等区域冰雹高发。测试表明冰雹直径越大通过率越低,50mm冰雹下组件通过率仅40%
- 山区潮湿环境易出现结露大雾天气,易出现电势诱导衰减(PID)现象
湿度“导电”:结露和大雾天气增加组件漏电流,诱发组件的PID衰减、。
衰减迅猛:户外暴露2-3周即可出现明显功率损失和EL图像变暗;室内加速测试(PID 192h)后功率平均衰减高达6.90%。
山地蕴含着巨大的光伏发电潜力,但需针对性地解决组件在山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邵亚辉提出了现有部分标准的不足现状,鉴衡作为国内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山地光伏环境可靠性进行充分评估,深入开展了山地光伏组件适应性研究,并构建了全面的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案。他强调,要释放山地光伏的巨大潜力,组件制造商必须针对性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上进行优化。
“实测数据+预测模型”将风险前置
第三方视角为山地光伏柔性支架风险管控提供解决方案
会上,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技术总监朱晨带来了《山地光伏柔性支架系统风险管控第三方解决方案》主题报告。他表示,山地复杂地形带来的施工难、检修难,叠加高海拔强紫外、大温差、高湿度和泥石流、滑坡、冰雹、大风等自然风险,使得山地电站结构可靠性与运维成本承压。站在第三方视角,建议以“实测数据 + 预测模型” 实现风险前移。
报告以云南某山地光伏项目的监测案例为核心展示。该项目构建“气象数据 — 力学数据 — 发电能力” 监测体系。在同场景、同监测周期的条件中,对以下四种配置进行发电能力对比,结果显示:
- 柔性支架(基线)的日均发电量为5.60 kW;
- 固定支架为5.94 kW,相对基线提升6.15%;
- 实施运维“除草”后的柔性支架为6.41 kW,相对基线提升14.44%;
- 提高阵列离地高度后的柔性支架为6.21 kW,相对基线提升10.95%。
从对比结果看,在相同辐照与环境条件下,增大离地高度与保持阵列下方清洁(定期除草)可显著提升背面反射利用与通风散热效果,从而改善组件发电能力表现。
鉴衡依托八大户外实证基地,在跨气候带条件下进行长期可比的性能与可靠性验证,从而为模型迁移与参数标定提供坚实数据基础。未来,鉴衡将牵头组织业主、EPC、保险等多方单位,编制山地光伏标准白皮书并推动形成团体标准/行业标准。
聚焦山地光伏现状痛点
多方专家共探破局之道
在“山地光伏电站建设难点与设备选型”的对话研讨环节中,鉴衡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周罡担任主持人,现场与华能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基建部主任郑清伟、中国电建集团西北院新能源专总冷清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院风电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常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区解决方案总监李魁、杭州帷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于子一、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大项目经理刘红岗等业内资深专家,共同围绕山地光伏电站建设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对话围绕政策影响、环境应对、技术选型、成本控制、并网难题等多个维度,如:“136号”文件对光伏投资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山地光伏如何应对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多、风速高、温差大、组件遮挡、交通运输困难、等不利因素?基于山地光伏电站,其地形复杂,土地利用率低,树木遮挡居多,如何选择最优的光伏组件来保障电站的最优发电量······
在本次对话研讨中,业内专家们分享经验、共话技术,为山地光伏电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好的思路与建议。尽管山地光伏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必将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次首届(2025)山地光伏投资建设论坛暨山地光伏电站设计与设备选型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山地光伏行业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从技术研究到标准制定,从检测认证到实证评估,鉴衡以使命为帆,以愿景为引,致力于为行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最值得信赖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山地光伏的广阔蓝海中,鉴衡将继续以专业护航,助力清洁能源事业行稳致远。